感謝閣下回覆,個人觀點如下:
1.此條目之國家或政權模板選用異動和敝人編輯理由,個人認為與「兩岸」無關。參戰資訊框內的政權和各路人馬當時如何稱呼自應如何稱呼,除需考量時代背景更應符合史實。不然每個時代的參戰國皆逕以現行國名稱呼,敢問如何成理?更何況古時候有些國家疆域與今日不同,甚而是不同政權,比如中古時的德國或奧地利,不同王國難道都該稱為今日之德國和奧地利?即便以此條目觀之,當時的中國亦有分裂並存在「偽政權」,按照閣下的邏輯於參戰方中使用「中國」模板,日本帝國改為日本,大英帝國改為英國,納粹德國改為德國,難道汪精衛政權也應一併改為「中國」?蘇聯應改為俄國?此時的中國敢問是政府、政權正式名稱抑或地域名稱?
和閣下分享一個觀念,相信也是現行維基通用之作法:一個實體政權或政府該如何稱呼就如何稱呼,依當時事實而定。面對兩岸爭議,地域對地域、政府對政府、正式名稱對正式名稱,中國大陸&台灣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&中華民國政府、中華人民共和國&中華民國。這和一邊一國或台獨什麼的無關,而是當論及地域時從地域名,講到各自政府正式名稱時從正式名稱,亦為維基百科擱置兩岸爭議且不偏倚表態之方針。
閣下若欲使用中國模板以求「中立」含括國共兩黨人馬之參與,請先解決上述矛盾之處。
2.蔣介石或蔣中正,敝人無特別偏好,如何揀取不久前客棧有所討論,個人認為若得共識從之即可。一般情形下,個人認為無需特別統一,統一反倒有強化地域中心之嫌,但若為求行文工整或方便以及便於閱讀識別,而具統一用詞之重要性而加入用詞轉換,個人認為視現行社群共識或約定俗成而定。
3.台灣觀點確實有「國」際資格之爭議,然而中華民國目前屬「有限承認國家」,亦為運作至今之政治實體或實體政權,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戰略利益息息相關,多年來雙方在政治意識形態等領域亦敵亦友甚而互為對手,以如此密切之關係而言,不加入中華民國觀點甚而刪除清空相關內容,實屬不妥牽強。
您只考量中國大陸或親中相關編者或讀者的觀感,那請問持不同立場的讀者該怎麼辦?再說誰能代表所有大陸讀者的觀感?閣下嗎?甚至誰能代表誰的觀感?是「損害」您的認知還是誰的認知?請不要在意識形態或思想層面擅自做無謂揣測並代替別人發言。而且按您的說法,閣下實已以「中立」之名行非中立之實,闡揚個人政治觀點涉犯地域和兩岸中立方針。維基百科不是教科書或宗教經典,亦非讓您宣揚意識形態的平台。
4.若僅有民進黨或特定政黨和媒體之觀點,的確難以平衡內容或全面代表中華民國立場,然而維基百科並不禁止合乎規格之內容表達,因此閣下若覺得相關內容實屬不妥或難以平衡反映事實,抑或資料來源選用偏狹可議,應直接加入不同觀點或立場之內容加以平衡;如果懶一點的話,也可以加入條目或字句維護模板,標明您覺得有疑慮之處,而非直接刪除清空。刪除清空具來源內容有極大破壞之嫌,閣下先前亦已獲他人勸諫警示,按理而言應知曉此事。
先全部刪光再找理由拖延或承諾自己可能根本不會做的事,建議閣下還是要有成年人的擔當(敝人姑且假設您有這已成年的身分或擔當好了,當然若您仍未成年也請說一聲,或許敝人誤解您了)。不管您的理由是什麼,要嘛就直接補充,不然就不要濫刪,這是公開給全世界看的內容,沒有什麼先一股腦刪光等有時間再補充這種事。難道這個條目能先暫時關閉等您補充完善再開放?還是這是您自個兒寫的作文嗎?
相信您應該不會把敝人當傻子,只是您的這個理由實在是不怎麼好看。
5.敝人先前的編輯哪裡沒有給予理由?而且僅因別人的正常編輯沒有給予理由就回退不是回退的好理由,反倒閣下的編輯幾乎沒給理由倒是真的。敢問閣下確定說謊不用打草稿的嗎?
6.閣下的個人因素實難成理,我只能說編輯時標註編輯摘要是個好習慣,除方便其他編者了解您的編輯思維、供其他編者查閱,亦可替您的編輯留下有效記錄,也算給其他編者一個交代,畢竟條目不是誰所擁有的。寫個編輯摘要應該不用太多時間。供參。
至於是否使用條目或個人討論頁,個人無特別意見,但「討論頁功能私認為難以阻擋或令大部分條目編輯者參與」實在不是好理由,討論不須所有人參與,卻實實在在提供公開討論之空間亦留下記錄,可視論題大小和牽涉廣度選用。
最後,閣下是連個人討論頁和他人的警勸都幾乎不回覆且視若無睹,這應該和您的上述理由無關吧?雖然維基不強求任何人做任何事,但閣下的做法和態度實在不是好選擇,也只是消磨其他編者的善意罷了。敝人是專指這個,竊以為應不難理解。
說了這麼多,閣下已非新手,請別濫用其他維基人的善意,敝人亦不希望之後吾人有不必要之編輯爭議乃至衝突扞格,希望您能對相關考量有所了解。